你敢見網友嗎? 臉書見面會紀錄片真實上演
-
「非識不可」的原名,叫做catfish,這份深意,一直到電影最後才被揭曉。(翻拍網路)〔WEnews公民記者cube/提供〕
WEnews公民記者cube/報導
台灣片商將它翻譯為「非識不可」,原本還在推敲倒底為何這麼翻?原來是Facebook的意而已。這部電影述說一個男性影像工作者見女網友的故
事,就如它的預告片所說,這場Facebook見面會,理所當然不太順利,只不過如果這是一場「遇見恐龍妹」的戲碼,或者是「網友奪魂鋸」,那這部電影就
會失去其特殊性,無法在日舞影展大放異彩。這部電影其實很不一樣,不一樣之處從它的原始片名開始。
原本的片名叫做「catfish」,也就是鯰魚的意思。電影名稱讓人玩味,一直到最後一刻才讓觀眾知道它的用意,既然宣傳片維持了驚悚和懸疑,那劇情自然不便多說,就讓看過的人仔細品味。
其實「會網友」這個題材電影圈時興以久,從「電子情書」開始,讓人期待在網路上找到一生摰愛;到近期「惡人」,討論了善惡無法二元切割。或者是「社群網路」這個概念,像「社群網戰」,利用臉書創辦人的成功,探討人際關係和成功的兩難。
「非識不可」用網路這個議題,也同樣討論出了不一樣的東西,只不過令人訝異的地方在於:這部片是劇情式的紀錄片,也就是說,整部電影從頭至尾都是
真實的,從觀眾和主角一起進入facebook的世界,到後來產生迷惑,到最後真相大白,這一切都是由一部紀錄真實的小DV拍攝,最後再剪輯而成。
看完影片,你才會真真切切的「體悟」到,原來世界上還真有這種人,利用網路,讓自己的夢想分身躍然其上,而且從中獲得的力量。
不過這部電影,卻沒有給予批判和譴責。因為一般電影抱持的概念,到最後一定會將這個騙人的網友罵得狗血淋頭,例如將他們塑造成心理變態的殺人魔,或是讓人望而生厭的怪物。
可是這部電影是「真實」的。那些騙你的人和你同樣是人生父母養,他們處心積慮的欺騙,而且又沒有獲得什麼實質的利益,這樣對他們有什麼好處,有人仔細的思考過嗎?
「非識不可」這部電影並不算刺激,也稱不上有趣,但是它卻很刺痛和無奈,因為它很真實。電影著重在:「其實每個人都是差不多的。」不管你在網路上
童叟無欺,或是虛擬出一個樣貌,去和別人做朋友,其實原本的目的,都只是為了「活化自己的生活」。讓自己生活的更有趣,讓自己不寂寞。[來和公民記者交
流:http://wenews.nownews.com/news/29/news_29801.htm]
阿拉斯加的漁民,將鱈魚送往外地時,會將「鯰魚」一併放在裡頭。因為鱈魚在經歷了長久的運送,肉質會鬆軟而失去新鮮,奇怪的是,當「鯰魚」放了進去,他們卻能讓彼此保持新鮮。
網路世界裡,誰是「鯰魚」,誰是「鱈魚」沒這麼好定論,可是起碼我們達到目的了:我們在網路裡感到開心、快樂。進一步的揭開真面貌,倒底重不重
要?如果虛擬的身份讓彼此得到活化,那現實的醜惡,我們能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呢?畢竟沒有人想要現實是難堪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。「非識不可」,或
許可以讓我們學著寬容一點。
留言列表